關於定價與拓展新消費市場,逛逛錶店也會有所心得:
賣潮t運動鞋的開始找ODM作三五千的錶款;幾個日系上班族
國民錶開展兩個路線,一方面努力透過看不見的規格降級,把兩
三萬的錶盤錶殼設計拿來拓展七八千的新鮮人市場,等待日後收
割第二支升級錶市場。另一方面作副牌,在設計跟價位上想辦法
擋住潮牌的攻勢。
精品服飾五千一萬作配搭用的時計,價位往三五七萬拉升,用
時尚感搶攻佔據白領市場已久的錶廠。
白領機械錶品牌開始說起潛水、飛航、海軍故事,增加複雜功
能,挑戰五至十萬價格帶,進攻入門玩家市場。
那些已經在十萬元價位那邊上不上下不下的牌子,則是開始各
種CROSSOVER;隨便賣都要三四十萬起跳到上百萬的自制機芯
的頂級錶廠,在不斷突破工藝極限之餘,竟也試著推出通用機芯
的1字頭產品線,盤算甚麼自然不用多說。
剩下那些沒有展現野心與企圖的品牌,則顯得垂垂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