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選哪個?要不要?會不會?這樣可不可以好不好?該怎樣作?該作成
怎樣?…這堆問題共通答案的特徵都是要看「感覺」對不對。
我們很多時候都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覺,要把感覺落實出來。必須要找對人,
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專業,讓他問你一系列對的問題,慢慢爬梳整理,才能幫
我們撥開迷霧,找到老早藏在自己心裡的那個答案。職場、設計、計劃、人
生、情緒、感情、生涯…不外如是。(夠本事的話,我們也可以自問自答)
後來我發現,要解決問題,就真的是要問對一串問題,就像「感覺不舒服」
去看診,醫生望聞問切找出病灶那樣。懂得問對問題就是專業,難怪跟鄧醫
師掛號心理諮商要排半年,跟刺青師傅大毛預約要等四個月…。不過當事情
沒那麼多專業成分在裡面的的時候,我們需要可能只是一個朋友,或者只是
捫心自問。
接設計案,客戶常會給句「我希望做出來的感覺要大氣」(呃?)這種時候
就要開始一連串的問題,包括要長要扁要圓要方要給材質顏色讓客戶選擇...
一題一題陪客戶捏出它心中的樣子,有了這個前置作業兩方面都清楚明白,
作的人不會搞到最後瞎忙一場,委託的心裡也比較有底。
很像我們念書的時候,數學課教來求開更號到小數點後第2位數的「十分逼
近法」。以前覺得這招實在土法煉鋼,考驗耐性,費時費力。但後來長大了
才慢慢發現,要求解,果然沒甚麼捷徑。想想,許多困擾我們生活的問題,
大概也就是需要這麼一套「十分逼近法」慢慢問出我們自己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