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腎上腺素亢奮像驚濤拍岸的搖滾區現場外,不小心都會有另一群年輕人,
散漫隨意的作在角落,聽舞台上的人撥吉他娓娓道來一段一段生活故事,
這個是民謠的場子。20世紀後來的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域,
都有他們自己這樣的一個場子,早來晚到而已。
60年代格林威治村這帶,有電影《醉鄉民謠》裡的主角和他那圈相熟
與不相熟的朋友們,在【煤油燈酒吧】的故事。
一面是大家都喜歡的,烏托邦的,激情奔放,胸懷夢想的。
另一面就像電影那樣,每天喝酒抽也不是辦法的焦慮,只想出去試試。
看電影的時候好可惜的是,除了鮑伯狄倫,
我認不出在老鮑BOOM一聲橫空出世前,那些出現在電影裡其他歌手;
跟他們的音樂與音樂背後各自的傳奇故事,像那個休假出來走唱的大兵、
怪腔怪調和音,沙發邊桌下也藏了箱滯銷唱盤,後來有新名字的歌手
(那個名字想必對有在聽民謠的人來說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吧)
還有大賈跟墨里根的角色……。
其實,多麼希望有對這方面有研究的人,能寫出這些人物生平
與他們音樂傳奇的攻略(有附YOUTUBE聽的話,就再好不過惹)
我們這裡也有從美軍俱樂部李雙澤、胡德夫以降的民歌,
再到跟電影「健康寫實」年代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校園民歌年代,
然後我們有羅大佑、陳昇...,之後【女巫】【河岸留言】讓原住民朋友
像巴奈、永龍、小美(以莉高露)、家家跟昊恩...唱出美麗新民謠,
後來他們回到台東的【鐵花村】,而在溫羅汀這一帶又萌芽了一種,
叫做小清新的風格。
我說的並不嚴謹考究,但一定有這樣幾個小吧讓年輕人唱自己的歌。
2000年,從陝西甘肅蘭州那一票大哥哥帶著小弟弟來,北京落腳。
張佺和小索在三里屯南街開【河酒吧】,張瑋瑋,小河,周雲蓬...都來了,
後來這些大哥一個招一個又搬去大理,後來的小小弟們一時間懵了,
硬著頭皮自己得摸索自己的路,有了莫西子詩,有了低苦艾,
有了幫趙傳作音控,後來自己創作,唱北京小青年生活的都市民謠的郝雲...
.一代一代一票一票,也在差不多的小地方錘鍊自己的青春。
是的。都要有一個小地方,有一票年輕人,帶著他們的故事來。
然後鄭愁予有一首詩叫<野店>的,我想,說得差不多也是這樣的風情。
他是這麼寫的: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
黃昏裏掛起一盞燈
啊,來了
有命運垂在頸間的駱駝
有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
是誰掛起的這盞燈啊
曠野上,一個矇矓的家
微笑看……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燒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換著流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