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屋」是香港貧民窟的一種居住方式。
眾多老弱貧苦的的人聚集在舊樓的床位,
一間房裡好幾張上下三層的疊塔起來的床位,
各自以鐵絲網圍住,一張床位就像是一座籠子。
這些「住在」籠子裡的人,很形象的,就直接被稱做「籠民」。
跟著他們的步伐,結束超過15個鐘以上整天的社會底層勞動工作
走進潮濕霉腐的舊大樓,再走過陰暗的通廊,
推開門,撲面而來汗臭味裡摸索著載小走道旁層層疊疊的鐵絲網
找到自己的那棟籠,手腳並用的爬上去(或者矮身下去)
到了自己的「那層籠」,掏了掏口袋拿出把鑰匙,打開鐵籠
把紅白藍條相間的塑膠帆布手袋裡的家當,拿出來放在床邊
再把自己關進去這個只容平躺起身、站不直的床板裡面
這,才終於算是回到家。
在香港,有十萬人每天是這樣回到家,回到這樣的「家」。
香港廣告人鄺志杰,模型公仔製作商 On Tai 及攝影師 Tim Lau
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力在捕鼠籠裡製做了一個個籠屋模型
內有栩栩如生的老年住戶、少量簡陋的家當。
(像那種在我們這邊可以放在台北建國路上袖珍藝術館展示的作品)
裡頭「住戶」們分別在狹窄的空間吃著飯盒、打側睡眠與及讀報,
想要座直或舒服地平卧都不可能。
這樣的作品,他們一方面拍成平面的公益廣告,
另一方面也把他放置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展示。
作品的體積很小,帶出的問題卻很大。
這樣好幾個人在大城市擠一間房的生存模式,
上海、北京也有,只是跟香港年齡層略有不同。
上海叫「蝸居」,北京館這群人叫「蟻族」,
多是外地想擠進城市找工作的,
有民工,也有畢業好幾年的大學生,
他們的工作,通常就是「找工作」。
台灣,或者說在建商說「每坪不過250萬而已,不算貴」的台北吧,
無可避免的,也似乎要步上上海、北京這樣超級大城市的老路子。
文青一點的說法是:
我們在這個城市裡,微小,
而又節制地居住著...e04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