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機廠(簡稱北廠)緊鄰市民大道與京華城百貨,雖非全台年代
最久遠,卻是廠區規模最大、維修等級最高的火車工廠。由台灣總
督府鐵道部工程師速水和彥一手規劃,斥資475萬日圓打造,盛名
傳回日本,媒體當時以「東洋第一」的新聞標題報導北廠的完工。
它的建築雖是日本人蓋的,為數可觀的機具設備卻是承襲清代台灣
巡撫劉銘傳在今鄭州路一代設置的機器局而來。78歲的年紀,所承
載的歷史早已超過百年。北廠從早年的蒸氣火車、柴電機車和近年
的電聯車,一路修到最新的傾斜式列車,見證台灣鐵路發展軌跡。
當全球的交通工業隨著新式運輸載具一起突飛猛進,老式廠房終有
面臨被淘汰的一天。台鐵也不例外,十幾年前就已開始規劃北廠遷
址,最後決定自今年8月起,陸續將維修工作移至桃園楊梅富岡。
由於日據時代生活匱乏,台北機廠屬高汙染維修工廠,一整天工作
後,員工身上堆滿煤灰油漬。鍋爐餘溫可將員工澡堂熱水加熱到40
度,讓員工洗完澡再回家,對老台鐵人是非常珍貴的記憶。這個秋
天北廠正式熄燈,七十多年來為台鐵世代師徒洗盡一身鉛華的員工
澡堂,因台北機廠遷往桃園富岡基地,也在這個月正式關爐。就在
今天(2013/10/26)為了告別北廠,台鐵舉辦的「北廠48」活動
就特別開鍋爐燒了兩池水,讓參觀民眾體驗,為整個蒸氣時代洗去
一身疲憊的溫度。
這個場景,最近一次開爐,是周杰倫歌舞片《天台》裡一場在澡堂
收保護費的【打架舞】。頂上的帆布棚,是為了怕年久失修的天花
板掉水泥灰,台鐵十幾年前加上去的,但別有一番【羅馬浴場】的
氣派。
日據時代鐵道沿線有不少因應專賣制度產生的生產工廠,如今多半
被保留為文化資產。位在艋舺的台北製糖所如今是糖廍文化園區,
位在艋舺大到中國時報隔壁;樟腦精製工場、台北酒廠則是最早蛻
變為華山文創園區。早年台灣唯一啤酒廠的高砂麥酒廠則化身建國
啤酒廠,松山菸草工場轉型為松菸文創園區,蓋了一棟伊東豊雄的
建築,由誠品營運商場。
台北機廠真正的精髓除了泡了大半個世紀兩池熱水的感情,它的組
立工場也很震懾人:大跨距的鋼骨鋼筋桁架搭配鉚釘工法,挑高設
計足足有四五層樓高,屋頂兩側的窗戶,大白天不需要開燈,還自
然通風,這樣的設計,不僅在當年是很先進的現代化工廠,以現在
眼光來看,也是個綠建築。
而整排灰色的總辦公室,是台北機廠的行政中心,拱型走廊、洗石
子立面,簡約設計是戰後工業化建築常見的形式。
不知道它會不會在松菸、華山、糖廠、建國酒廠之後邁向轉型文創
園區的路。包括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已經列為古蹟,總辦
公室、客車工場、柴電工場列為歷史建築,這樣至少阻止了那些流
口水的貪婪的建商的開發野心。但其實負債千億的台鐵,可能也想
藉由資產活化來解決債務問題,但光是營運成本跟文化資產的維護
費用,台鐵就吃不消了。
不知道市府與台鐵間最後談出來結果會決定台北機廠轉型成什麼樣
子?土地使用項目的變更最後能保存的範圍有多少?台北、市府、
市民、鐵道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期待跟想像,思考該怎麼利用這
塊土地與其上的文化資產的時候,不妨想想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目
的保留它?也許這樣想想,能在裡面找到轉型的答案也不一定。
---
對了,也不用這麼嚴肅想事情,這回ash倒是在台鐵台北機廠裡面發
現了幾張有趣的「O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