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古城麗江2416m出發,走香格里拉3300m>德欽3400m>鹽井2400m
芒康2516m>左貢3877m>邦達72道彎4390m>八宿3280m>然鳥3850m
波密2700m>林芝3100m>八一2900m>米拉山口5013m,到拉薩3650m…
---
(單車上路的故事沒什麼跌宕起伏,但還是莫名其妙的吸引人想看下去。)
從麗江到拉薩近20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3500m,落差起伏近1000m的高原之路上
台灣男孩(張書豪同學)帶著哥哥行前計劃手扎「騎行者日誌」和遺願,單車上路。
他這一路上也夠整人的了,被老台胞騙錢作假入山證、差點賠上一條命的夜路下坡
單車解體、受困山崖壁還臨時搭帆布克難帳篷夜宿冰湖旁、餓到啃草結果食物中毒
飢寒貧病交迫之際又遭遇雪地惡犬襲擊,同學你這趟也太苦逼!太坎坷了吧!
但路上白色牛奶般霜雪封凍雲霧繚繞的連綿群山,藏青色的盤山公路、藏人素樸的臉龐
乾淨的藍天、乾淨的土地、乾淨的心靈…這些壯闊大美到充滿神性的景致,像神祕召喚
召喚我們上路。跟著電影歷經燃燒、啟程、徘徊、堅定再徘徊再又篤定的路程。
我想到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句詩「這一世,轉山不為輪迴,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山其實没有轉,我們得自己去轉山,所以也許我們最終要相遇的,也不過是自己。
是不是也都曾夢想過一場「壯遊」,心裡也OS過電影開頭在葬禮中鈕承澤說的那句話:
「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葬禮上說,當時有去就好了。」但往往對自由自在的嚮往到最後
還是讓柴米油鹽帳單房貸車貸上班打卡…絆住我們的腳步,夢想也因此顯得奢侈易碎。
結果越看這樣懷揣夢想上路的電影,回過來看自己哪兒都去不了的生活,就越沉重無奈。
書裡「出發了就是準備好了」還是類似「只要知道自己去哪,全宇宙都給你讓路」的話,
我大可以看完電影把話講得如此意興風發、飛揚跋扈,但我知道自己作不到、也上不了路。
電影後段,張同學打了通電話聽著亡故的哥哥的語音留言說話,當下覺得玩這招太油了吧
但想想大概是不想故事都被西藏的風光「綁架」了,提醒我們主角來西藏的原因,意義。
在5020m的米拉山口,此行海拔的最高處,張書豪將路上朝聖者給他的經文向天上拋灑
經文隨風四散,彷彿替哥哥完成遺願。之後他輕裝到了拉薩,在布達拉宮廣場與藏民跳舞
日光傾城,昶亮的天空下他回望布達拉宮…突然鏡頭轉到一年後張同學在台北校園的生活
他收到領他大半程路,後來意外墬谷重傷的大陸滇藏老Biker川哥的明信片,上頭說:
『我又上路了,帶著七枚鋼釘,醫生惱我不要命了。我知道,我熱愛生命,所以必須走。
必須走,你懂得。』我想那應該不是為了終點的美景,要不搭飛機火車去就好了,
也許對他們來說,生命就在路上,路上的味道有多好?大概也像他形容梅嶺十三峰那樣:
『就像175毫升牛奶加220毫升奶油打出來的特大冰激凌,只要看一眼,就會甜到心裡』
一次「壯遊」或旅行,並不能把整個人生的意義都騎到底,也許能改變我們些什麼吧
但回來後的日子才是生活的本質。很多事情不一定找得到意義,也不一定需要有意義
如果「在路上」是一種開啟所有毛孔跟心竅,去誠實感受與面對的態度
其實好像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厚實。
(別理ASH,都34歲還沒出過國的我在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中…)
PS.「轉山」是藏傳佛教儀式,藏族有聖山崇拜,以步行五體投地叩拜
圍著某座山一步步拜謁,電影叫轉山,應該是取其「朝聖」之意吧?!